?“漢江河水清粼粼,
神仙送寶馬馱金,
春倌說春走四方,
送財報喜送陽春。”
隨著一曲悠揚綿長的巴山小調,一位肩背褡褳,手持春牛,滿面笑容的漢中春倌準會站在你家門口,把吉祥喜慶、歡樂祥和用優美的唱詞和婉轉的曲調娓娓道來,說唱得滿堂生春,皆大歡喜。之后,贈送一張木刻版印制的大紅春帖,一年四季,二十四個節氣,何時安苗下種,盡在春帖之上,一目了然,明明白白。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春倌說春的一個場景。
從每年農歷十月開始到來年正月月底,漢中春倌們翻巴山,過秦嶺,走州過縣,走村串戶,用說唱的形式,為千家萬戶送春報喜,傳播農時節令,宣講政策法律,弘揚道德風尚,成為一道奇特的民間文化風景。
春倌說春是陜南民間獨特的民俗活動之ー,也是較為古老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據史料記載和民間老藝人毛玉堂、楊昌榮等人講述:春倌說春“起于隋、興于唐”。相傳在上古時代,農夫因不知道準確的農時節令,耕田種地十分隨意,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常常是收獲甚少或有種無收。到了隋唐時期,朝廷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推演出了較為準確的歷法節令,離皇城較近的農夫按照新歷法耕耘播種,農業獲得了大豐收。喜訊傳回朝廷,唐王十分高興。如何讓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新的歷法節令,按季節耕種,收獲更多的糧食呢?唐王想出了讓專人報信的方式,走村串戶,游說百姓。
于是,在一次歲末朝廷盛大的喜慶之日,差王丞相(王懷恩)率手下宮廷藝人,去民間送春報喜,讓天下百姓也同慶共樂。王承相根據唐王旨意,撰寫了祝賀吉祥、報喜事由,以及農時歷法和宣揚禮教為內容的春詞,讓宮廷藝人以說唱的方法傳給百姓,使其在娛樂中欣然接受。并將天象歷法、季節氣候印制成帖,取名“春帖”,一并賜給民間百姓,以提醒按時節耕耘播種。奉命來到民間的王丞相等人從此便以說唱形式和贈予春帖為天下百姓送春報喜,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歡迎愛戴。百姓們設壇慶典,焚香點蠟,跪拜接受春帖,如迎皇帝圣旨一般。王丞相一行人見這美差能造福百姓,還比在宮廷逍遙自在,于是都不想再回朝廷了,便串通一氣,隱匿民間,收徒傳藝。唐王長久不見王丞相回朝,便差宮廷廚官手持泥人,以給民間“送子”為名,查訪王丞相蹤跡。而深藏于民間的王丞相等人,所傳徒弟們因不是朝廷命名的春官,便在“官”字左邊加了個“イ”旁,此后便有了民間“春倌”說春這個稱呼和行當。至今,陜南民間仍把學藝當春倌的人稱作“走相路去了(指王承相所走之路)”!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繁榮強盛時期,根據史料記載,帝王為了鼓勵百姓農耕,將朝廷禮部(春官)掌握的“天文歷法”科學知識濃縮成“天象歷法”的小知識,再制成小帖,讓其傳給天下百姓,提醒他們勿忘農時,按節氣耕播田地或搶收糧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擔負這個使命的必定就是民間的“春倌”。更何況唐代春官(禮部)是掌管天文歷法之官,是研究或主管者;民間春倌將這方面的知識傳給百姓,是傳播者。從這些脈絡上可以大體分辨出:王室的春官起源于春秋時代;民間的春倌說春興于唐代以后。
春倌說春是民間說唱藝術。在冬春季節由春倌走村串戶說唱,一般為單人表演;有時進入街道或住戶密集的村莊時,采取雙人對唱、接唱和聯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戶,春倌送給一張春帖,戶主會給春倌“封禮”,給糧食或錢。這種表演不受場地限制不用樂譜,有說有唱,說唱兼備。唱詞內容十分廣泛,唱本師傳徒承,時常即景編詞,遇啥人說啥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語言風趣詼諧,演唱和仄押韻。演唱內容緊跟時代,唱詞隨時隨景更換,因此,往往是腦子靈、反應快、有文化、言辯能力強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好春倌。
在清朝和民國年間,官府也很注重春倌說春,每年立春這一天,州府縣衙都要分別舉行隆重的送春儀式,其做法是在城郊先開春倌會,現場說春表演,燒香祭天,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由府官、縣官親自握犁趕牛,犁地三個來回,亦表示官府重視農業生產。
新中國成立后,南鄭民間的春倌藝人依然十分活躍,在他們說唱的春詞和編印的春帖中,增添了宣傳黨的時政方針和國家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內容。尤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陜南民間春倌說春更加活躍,他們在春詞和春帖中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宣傳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婚姻法、勤勞致富和科學種田等等。據《南鄭縣志》記載,從1979年起,縣文化館每年都召開春倌會議,審閱所編唱詞,提高春帖排印質量。又于1983年起,成立了南鄭縣說春宣傳管理委員會,1986年全縣春倌交由新集文化站管理,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定期舉辦春倌培訓會,統一頒發由管委會審核印制的春帖,確保內容健康。此時想做一名春倌亦非易事,需經本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鄉政府同意蓋章,再由縣文化館審批后發給《宣傳證》,方可按劃分地域說春。當時全縣發給《宣傳證》的民間春倌藝人有62名,每年入戶說春達13萬戶之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科技成果突飛猛進,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以及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的普及,使得民間春倌說春受到巨大沖擊,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再難成為春倌謀求生計之路,呈逐步衰退趨勢。部分老春倌多已作古,年輕的徒弟們也看不上這個收入微薄的行業。于是大多都放棄此行,另謀他業了。
春倌說春的唱詞內容非常廣泛,唱段之多浩如煙海,因歷經千年傳承、修改、加工、新編,唱詞的時代特色非常明顯,有的十分高雅,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有的非常通俗、風趣,是民間文藝的活化石。
說春唱詞大致可分為以下九種類型:
農時節令類:如《二十四節氣》《十二月生產》《說采茶》;
吉祥喜慶類:如《上梁大吉》等;
婚喪嫁娶類:如《嫁女》《十月懷胎》等;
歷史典故類:如《抗金英雄岳飛》《梁山一百單八將》《桃園三結義》等;
七十二行類:如《說藥王》《說魯班》《說鐵匠》等;
祝福祝壽類:如《八仙慶壽》《說花甲》等;
勸人行善類:如《說二十四孝》《說尊老愛幼》《勸夫妻莫打架》等;
時政宣傳類:如《自由婚姻好》《包產到戶好》《計劃生育好》等;
揭露丑惡類;如《說賭博》《說四大家族》等。
有的春倌還因時、因地和周圍環境氣氛即興編詞演唱。傳統唱詞一般都比較高雅,藝術色彩較濃。如跲門歌:“一進門來喜氣生,神仙送寶馬馱金,此處本是興隆地,天賜搖錢樹一根……。”春倌師傅多有手抄本,代代傳承,因時代變遷和破除四舊,存世唱本已十分稀少,但老春倌憑記憶還能吟唱。說唱七十二行的唱段非常多,對鐵匠、木匠、泥匠、染匠、剃頭匠、醫生、教師、打獵的、撐船的、經商的、做官的、僧家道士、神漢、巫婆等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唱詞。目前,春倌能吟誦的唱詞存有1000余首。
2007年,《春倌說春》被陜西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中,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組織專人對春倌說春的歷史淵源、傳承譜系、說春唱詞、曲調、語言特色,器具及說春程式進行了深人細致的調查,采集了較為完備的資料;并針對春倌隊伍的現狀制訂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和措施。
今年的說春活動開始后,南鄭區文化館組織35名春倌召開了春倌年會,向他們宣講了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修改審定了有關政策宣講方面的說春唱詞。當人們置辦年貨,張帖春聯,除舊布新的美好時刻,一個悠揚的聲音又傳入村中,那是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已屆90高齡的老春倌楊昌榮滄桑的聲音。只聽他唱道:
漢江河水清粼粼,神仙送寶馬馱金。
春倌說春走四方,又送喜來報陽春。
春倌說春千百載,如今走進新時代。
心情舒暢笑開懷,說春內容更精彩。
十九大精神指方向,初心始終都不忘。
貫徹發展新理念,齊心協力奔小康。
四中全會定長遠,兩個百年交匯點。
五位一體四全面,中國特色更完善。
平語近人暖人心,新年賀詞貴如金。
擼起袖子加油干,經濟發展再翻番。
脫貧攻堅克難關,如今脫貧過千萬。
精準扶貧拔窮根,共享太平盛世年。
社會穩定最重要,國泰民安齊歡笑。
掃黑除惡連根拔,共走小康光明道。
綠水青山人人愛,保護環境共擔責。
五谷豐登慶豐收,金山銀山一齊來。
農村變化實在大,汽車開進老農家。
鄉村振興產業化,文明新村美如畫。
中華建國七十年,文明古國展新顏。
共產黨真偉大,繪好藍圖再出發。
社會主義制度好,國強民富步步高。
共產黨恩情說不完,不忘初心永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