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當中,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跨越自身性別藩籬,由男性來演繹女性形象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稱之為什么?叫做男旦。本來是女生,但是它都是由男生來扮演,你比如說像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等等這些大家,她都是非常有名的男旦演員。其實在傳統的戲劇演繹當中,女性她始終是沒有機會登臺演出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歷史過程當中,它只有男生來扮演,據說這個很早在漢代就有了這樣一個狀況。
這一局面,實際上是到了清末才被打破的。不知道這跟慈禧太后喜歡看戲有沒有關系,到了清末之后才陸續在戲劇舞臺上看見有女性的演員參加演出了。
這里就介紹一位中國戲劇史上的著名的男旦。
清代乾隆年間,有這樣一位花樣美男,可以說是一路唱著秦腔,從四川金堂唱到西安,再從西安唱到京城,成為了引領整個清代男旦藝術的第一面旗幟。這個人可能沒有像梅蘭芳、程硯秋這些大腕的名氣那么大,甚至現在很多年輕人完全都不知道他,被后人遺忘。
他曾經那種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如果說你了解中國戲劇史,或者說是你喜歡對中國的戲劇表演藝術進行一個研究的話,那么魏長生絕對是你繞不開的一個。
魏長生他是四川金堂秀水鄉的。他出生在乾隆九年,就是1744年。魏長生,其實小時候家里很窮,父親又死的早,家里全靠母親一個人做一些靈活勉強的維持一些生計。他自己有時候跑到金堂的一個書院去當雜役,就是打打雜工,掙點零花錢,貼補一下家用。
不過,魏長生他從小有一愛好,特喜歡去金堂北街三圣宮,也就是當時的陜西會館的所在地,去干嘛,去聽秦腔,去學秦腔。13歲那年,戲班子的班主就看中魏長生,這孩子嗓子條件非常不錯,而且人又長得漂亮,還挺聰慧的,然后就帶他去秦腔的故鄉西安,就想能不能培養一下這孩子,看看能不能夠出來。這有個小問題,就是為什么魏長生,你看他在金堂,是四川人,他為什么不學川劇?而跑去學什么秦腔呢?這個可能就跟當時整個四川的這種社會大背景有關系。
清初的時候,湖廣填四川之后,各地的移民包括移民文化也逐漸進入到四川來。所以當時的四川戲劇界可以說是最具多樣性和最具包容性的。唱什么都有,聽什么都有。有越劇、昆曲,還有川戲、秦腔等等,都有它的市場,特別包容。那么來自陜西的秦腔,很豪放,質樸,高亢,激昂,很多當地的移民都特別喜歡秦腔。有人總結了戲曲幾個大的特點:比如說,京劇是靠唱,川劇是靠叫,秦腔就靠吼了。
秦腔來自黃土高原,是非常粗獷的一種表達形式,有時候顯得悲涼,有時候顯得蕩氣回腸,聽上去還挺過癮的。
魏長生,他從開始學習就起早貪黑,非常用功,為了達到一個更好的表演效果,他不單單是學習前人的東西,他還敢于挑戰傳統去進行革新,也就是說還有創新精神。他把以梆子為主的秦腔,改造成了以胡琴為主的西秦腔。同時在劇目上也是一改舊習,不演什么王侯將相,而飾演那種非常接地氣的,比較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劇目,跟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可以說是結合在一起,這種曲目出來之后,肯定是越來越多的人歡迎他的。
到了1774年,這時候差不多魏長生都學習秦腔快20年了,就決定帶著自己已經在陜西地區小有名氣的戲班子進京闖蕩。那一年是乾隆三十九年,正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期,全國上下,四海升平,處處是鶯歌流轉,特別是在皇城根下,娛樂業相當的發達,戲樓歌館可以說是門庭若市,整個宮廷內外都是一片的這種祥和景象,所以那會兒的藝人就特別想北漂到北京去發展。把能夠在北京,在京城闖下一片天地,作為事業的一個最高追求(跟現在的年輕人差不多)。
那年,魏長生30歲,一進京城就立下一個軍令狀,如果說兩個月之內沒有把戲班子他們的聲譽和錢賺回來,那么就甘愿受罰!要說人家魏長生真的是說到做到,一登臺就亮出自己最拿手的一出戲滾樓。這出戲確實是當時轟動了整個京師,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凡夫走卒,很多人都成了魏長生的鐵粉。甚至可以說到了一個舉國若狂的地步。這還真不是瞎吹捧他,當時有一位滿清貴族,他說了這么一句話,魏長生,甲午歲入都,名動京師……
魏長生,確實不是一般人,首先他對當時戲曲大形勢,包括受眾的需求,他看得很透,它不是一個只是到臺上演戲的人,他懂得怎么去觀察社會現象,他就發現當時戲曲圈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呢?這個戲本太老套了,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出戲,幾百年的老戲,而且道德說教味很濃,就顯得有點枯燥,魏長生就根據這樣一種狀況另辟蹊徑,開始大膽地上演了所謂的粉戲。這個粉戲就是那種有點帶點情色味的戲叫粉戲,但魏長生的粉戲,它可不是那種低俗不堪的粉戲,他在表現形式上有他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方式,那就是以含蓄的抒情的,甚至是柔美的方式來表現粉戲。他不是去濫俗的表演,I而是讓人物展現一些線條,展現一種這種形態就可了,朦朦朧朧的,你感覺到就可以了。他著重是吊胃口,沒那么露骨。那么這種表達方式就很符合當時那種審美情趣,包括我們說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要說這個粉戲,雖然說魏長生不是第一個演的,但是無可置疑的是他確實是演的最美的一個人。真的非常的魅!當然單憑這個魅還遠遠不夠,魏長生還有第二個殺手锏,就是他的顏值。
魏長生,那真的是帥的漂亮,帥的一塌糊涂。乾隆年間對于男旦演員,人們最看重的就是這個姿色。可惜,在那個時代沒有照相技術,沒有能夠把這位巨星的影像資料給留下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什么呢?他真的是一個超顏值的花樣美男,這個是有根據的,對他的評價非常之高,說他完全就是一妖精,太漂亮了!有一本記錄清代梨園往事的書就記著對魏長生的評價,可以說是耐人尋味。
魏長生展現到了一種極致之美,太漂亮了。可見魏長生已經成了時代戲迷心目當中的性感男神,偶像。不過如果你把魏長生的走紅僅僅是歸結于他敢于去演粉戲,或者他的顏值高,那你真的把他給想簡單了,他還有更絕的一招。
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過程當中,魏長生一直是一個被后輩敬重的人。他是那種色藝雙絕的演員,色藝雙絕,真的,他對中國戲劇的表演的貢獻是很大的。
如說他有一門絕活叫蹺功,影響非常廣泛。蹺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演員腳上綁一個木制的,像三寸金蓮小腳那樣一個翹板,模仿古代的婦女行走那種儀態,婀娜多姿,就把女性的柔美的姿態展現無遺。這種功夫好看是好看,但是它也是戲曲所有行當當中最難習練也最不容易做好的一門功課。而魏長生當年他就是憑著這么一個絕活,成功的讓男旦的扮相和形體之美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這一大招一放出來,立馬是風靡京城,后來還影響了很多人,如像京劇的四大名旦的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他的蹺功功夫都是非常深厚的,其實都是從魏長生哪兒學過來的。甚至連乾隆皇帝和他的愛妃也曾經專門喬裝打扮出宮來看魏長生演戲。據說還把他認作干女兒,因為他是男扮女裝這事兒。當時民間的老百姓都在流傳這些,民間就尊稱魏長生為皇姑。
魏長生死后,他的遺體被運回到金堂老家,就安葬在秀水鄉,當地的民眾就把這個地方就稱之為皇姑墳。雖然說皇姑這事兒不太靠譜,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了當時魏長生確實有多么的火。要說具體它火到一個什么程度,可以這么說,其他的戲班子都沒法在京城混了!所以說,什么叫務及必反,盛極必衰,你都搞得別的戲班子沒飯吃了,這好日子差不多也就該到頭了。
話說以魏長生為首的一幫秦腔花旦,如此這般的熱鬧了好幾年,大概3、4年吧,這之后就開始遭到了同行的抵制和各方人士的不同程度的干預。最終乾隆皇帝是親自發表指示,把魏長生這幫人趕出了北京城。
現代秦腔戲劇照